
独龙族服饰(独龙族一般叫什么名字)
- 林北杂谈
- 2022-09-24
- 80
风光秀丽的独龙江风景秀丽的独龙江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公山县独龙江峡谷、滇西北怒江州、北部怒江、未夕县齐乐乡和 *** 察隅县查瓦洛。还有很多独龙族生活在缅甸,是一个跨境民族。过去,由于独龙江峡谷交通闭塞,独龙族几乎与外界隔绝,仍然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同时保留着强烈的原始公社制度残余。上世纪50年代,在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认同运动中,独龙族的生存状态备受外界关注。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独龙族成为云南省之一个“全民族脱贫”的“直通”民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纹面的独龙族妇女独龙族妇女与粮食。
独龙族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纹身脸”习俗,在脸上纹上独特的图案。它们大多以灰黑色的蝴蝶造型为主,因此被外界称为“蝴蝶部落”。这是独龙族文化的色彩,但更让大家好奇的是,他们的基因是100% O2(前O3)型,是唯一一个O2比例达到100%的群体。网上各种传言:独龙族是100% O2,说明独龙族是最纯正的汉族。还有一种声音说独龙族都是M117,是黄河汉族M117的一个分支。还有,从一些数据来看,独龙并不是100% O2。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证实。网上的信息大多是一两句话,没有给出明确的信息。独龙的O2属于哪个分支,非常不清楚。为此,边肖翻了翻,网上能找到最可信的独龙族基因数据。另外,如果那个人有更更新更完整的数据,请分享出来,以便聆听。
2015年,李辉的《Y染色体与东亚族群的进化》揭示,独龙族所有28个无血缘关系的样本都属于O3-M122(现在的O2)。其中O3a *(67.9%)19例,o3a5a 2(32.1%)9例。
根据其他资料,这里的O3a*是M7和M134没有突变的M324+,这里的O3a5a2是M117。看来独龙还不如网传的M117百分百(只有32.1%)。至于独龙族是否真的是100% O2,暂时不能确定。但可以明确的是,独龙中的O2一定有很高的频率。
考古上,M117主要发现于5000年前的辽宁红山墓地、5000年前的陕西杨官寨遗址、4年前的齐家文化墓地。其中,齐家文化墓地与青藏高原上的独龙族乡有着密切的地理和文化渊源。在齐家墓地发现了高比例的M324-P201和一定比例的M117。所以我们大概可以猜测独龙中的O2a*很可能是P201,不排除除了P201还包含其他类型。推测独龙族的祖先起源于4、5千年前的一次古羌族边人南迁,古羌族边人曾生活在陕西、甘肃两省的黄河上游。古代羌人也有东移的记录。那些东移的羌人最终参与了汉族的形成,他们是汉族的祖先之一。
根据王传超的一篇文章,独龙族的母系线粒体DNA类型如下:40% A型,26.7% D型,13.3% R9a(F3a)型,10% G型,还有零星的古类群M*和N*。在这里发现,独龙族母系缺少藏族中常见的M9型,以及壮族、瑶族等民族中常见的B型,在独龙族中还没有发现中央古代人民间常见的类型。
结合父系结构和母系结构,独龙族并非起源于黄河中游的古代中原人。黄河上游的古羌人和氐人。
独龙族的一些情况:独龙族,自称“独龙”,称为“昆帕”和“曲洛”,总人口7310人。原来群婚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了。男女都分发,女生有纹身的习惯。独龙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万物,相信鬼神。
郎。
使用的语言属于藏缅语族,其分支尚未确定,与怒语相似,所以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在过去,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感情只能通过雕刻木纸条,打结绳子,绘画和刺绣图案来表达。20世纪50年代,缅甸的独龙族和美国传教士在缅甸创造了一种独龙族语言。1983年,云南省一位学者在缅甸独龙文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独龙文。
连衣裙
独龙族的传统服饰很朴素。男女都是光着膀子,小腿裹着亚麻绑腿。男女都穿一条条纹亚麻毯子,一般白天当衣服,晚上当被子。
独龙族
独龙族的姓氏属于连姓制的形式,有三代连姓:“祖、傅、孙”。这些名字的结构相当复杂。除了祖、傅、等连续的名字外,人名前必须加上所居住地区的地名或姓,构成全称。即“地名或姓——祖父名——父亲名——儿子名”。
生活习俗
不管是喝酒,吃饭,还是吃肉,独龙族都是家庭主妇分的。客人来了就平分。夜幕降临后,男子在火塘边饮酒并背诵一段话,然后把酒碗扔在火塘上的竹架上,这是一个好兆头。
独龙族人非常好客,遇有狩猎野生动物或在某户人家宰杀猪、牛,就形成远亲、邻居聚在一起大吃一顿的宴席。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陌生人的习俗。他们热情地对待路人和住宿的客人,只要他们回家。我觉得不给客人饭吃,蒙在鼓里,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他们有夜不闭户的优良传统,把偷窃视为最可耻的行为。在独龙族的一些原始祭祀活动中,游客不能参观祭祀活动。
艺术文化
独龙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歌和故事。独龙族也有自己的传统乐器和音乐:
口弦独龙族语言称弦为“阿康”。它是由竹片制成的,通常是两片。使用时,琴弦的舌头对准嘴,用嘴吹出的空气来控制琴弦的声音。弦听起来婉转,但走不远。
独龙族地区的芒锣,骑马、跳舞、过节、寨主召集村民都要用芒锣,人们要到芒锣响的地方 *** 。独龙也在芒锣的伴奏下跳舞,并根据芒锣的声音统一舞蹈节奏。
钟声。独龙族祭祀神灵时用钟声敲响,声音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他们认为用铃铛祭祀鬼魂比较好,所以每个巫师都必须有一个用来祭祀鬼魂的铃铛。
叶迪。独龙族人爱吹树叶。它们喜欢在田野的角落里,在森林里,或者下班后午睡的时候,把叶子摘下来吹。
独龙族的音乐离不开乐器演奏,一般是边跳舞边演奏。
独龙族的舞蹈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表演,那时人们崇拜牛、结婚和狩猎猎物。大部分是群舞,没有独舞和二人转。跳舞时,节日舞蹈,婚礼舞蹈和跳舞,它通常伴随着锣。男女老少围成一圈,载歌载舞,非常精彩。
女生为什么要纹身?
文身女的文字记载很少,文字模糊,起源和历史难以分辨,需要专家学者考证和发掘。然而,这个神秘的习俗在上个世纪的 *** 中走到了尽头。现在还剩下30多名纹身女性,其中最年轻的60多岁。他们大多分散在独龙江险峻的山区,年老体弱,很少外出。
独龙族女子纹身的原因有多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历史上独龙族经常受到藏族和彝族的压迫,强壮的藏族和彝族会翻越独龙族城墙,俘虏独龙族女子,甚至贬为奴隶。弱势的独龙族为了避免与强势族群的直接冲突,想出了一个自我丑化的保护措施——纹身。因为自己族群的文身,外族男性会有忌讳,所以可以免受外族族群的劫掠,从而为自己族群的人口繁衍和社会繁衍提供了保障。这成为独龙女纹身的历史原因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独龙族的女性纹身关系到这个弱小民族的生死存亡。
另一种解释正好相反。认为纹身是独龙族女性为了美丽而做的,是民族审美观念的独特表现。虽然各地文身不尽相同,但大多以灰黑色的蝴蝶造型为主。独龙女以为在脸上纹上蝴蝶般美丽的图案,就可以和人一起体验美的 *** 。还有一个更神秘的解释。独龙女纹身是为了认死后的灵魂。具体来说,独龙族传统观念中有两个灵魂,一个生前,一个死后。只有纹身死后,女人才能去祖先那里认魂,所以她还是属于家族的,受到保护。《独龙族文化大观》中提到,在这个族群的文化信仰中,人死后灵魂会化身为蝴蝶飞向人间。所以独龙族的图案多为蝴蝶形,这种灵魂再现的观念,寄托了这个民族对祖先的怀念和想象。
值得一提的是,文身的文化习俗不仅分布在云南独龙江、怒江地区,在缅甸等地区也有。
一位独龙族老妇向记者讲述了纹身的过程:从前,女孩子十二三岁就得纹身。面条是父母送给女儿的成年礼礼物。为宴会摆了一张桌子。邀请了一位面条纹身艺术家。植物叶子在岩石平台上被采集和捣碎。浓稠的绿色纸浆被制成。干树皮在铁锅里燃烧。将变黑的锅灰刮掉,并在纸浆中搅拌。一根竹签蘸着锅灰在姑娘脸上画出图案。刺出一行血,用锅灰和植物混合的黑色汁液涂抹。经过半个多月的排斥反应,女孩满脸都是。
记者:不纹身可以吗?老人摇摇头,战战兢兢地说,小时候父母常说,不纹身,会被陌生人抢。小孩子被吓到了,就乖乖的去纹身。
即便如此,记者仍然认为纹身是父母的一厢情愿——让孩子变得更漂亮,完全出于独龙族人的审美考虑。毕竟追求美是人的天性,就像年轻人纹身的酷时尚一样。然而,孩子还小,没什么知识,父母编造阴森恐怖的故事来逼迫孩子就范,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一个苦涩的寓言。
婚俗
独龙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未婚子女不受社会歧视,婚后也可以把孩子交给公婆。但是,婚礼用烟要由父母决定。婚姻通常包括订婚和结婚。无论订婚还是结婚,男方都要给女方家一定的彩礼。这种彩礼在独龙族语言中称为“仆母王”。经双方父母同意,男方父母会邀请一些亲戚,带水带酒(需偶数)到女方家订婚,女方父母请全村人喝酒,商定彩礼。根据男方经济情况,彩礼有所不同,视情况而定。一般是一头牛,一口锅,一盘铁鼎,几件首饰。如果一次拿不到,可以先赊账,以后再给。
婚礼当天,男方父母、亲戚、新郎、伴郎带酒肉嫁妆迎接新娘,女方杀猪请客。晚上在女方家通宵喝酒跳舞唱歌表示祝贺。新娘也和大家玩得很开心。第二天,男方家要把新娘接走。新娘除了所有的衣服,没有婚姻地位。新娘一到婆家,婆婆就会拉着她的手在屋里走来走去,边走边介绍情况:哪里是仓库,哪里是水,哪里是猪圈等等。那一天,男方家也杀猪待客,晚上喝酒唱小调。婚礼后,丈夫和妻子开始生活在一起。几个月后,新郎需要准备两瓶水酒和一条猪腿,和妻子一起回娘家看望父母,以示感谢。
独龙族很少有离婚的。如果妻子抛弃丈夫离开,如果女方家还有一个姐姐,则需要由姐姐支付。否则彩礼(社会价值)要全部返还。如果男方主动离婚,女方家只需要退几个彩礼或者不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独龙族的婚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并依法办理登记手续。
悲惨的历史局面
独龙族祖先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唐朝。刘大成通过对唐范绰《蛮书》中记载的“僧族”或“矮族”的地理分布、生产生活习俗的分析,指出他们应该是今天独龙族和怒族的祖先。
唐宋时期独龙江流域属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清时期由丽江木土司和丽江道军政总署统治。这段时间,独龙族先民的记录已经开始出现在中国相关的历史记载中。如通志《漓江路风俗》中说:“漓江路有磨、白、、冬闷、、撬、吐蕃、鲁等八种,误住”。
当时的丽江路包括今丽江市、怒江州和迪庆州南部,其西北与今 *** 相连。本文中的“撬”、“吐蕃”、“鲁”等词,是“混居”在丽江路以西、西北的独龙族、藏族、傈僳族的先民。“撬”是“秋”字的同音写法。过去,人们居住的河流和地区被称为沱江和沱依地。例如,公山县西部的独龙江上游仍被称为沱江。可以看出,元代的彝族是在伊河一带,之后逐渐向下游的独龙江迁徙。
至清末道光《云南通志》卷一八五引《清治公图》记载:“秋人居澜沧江大雪山外,属鹤庆、丽江外野民。它的住所是茅草覆盖或树皮覆盖。男的留头发,亚麻短裤,脚很丰满。女人耳朵上戴铜环,衣服上穿麻布。.......更多的人住在大山和岩石里,穿着木头和树叶,吃他们的头发,喝他们的血。就像古代人一样。和尚与怒人接壤,不敢越界。”雍正的《云南通志》也记载了“丽江曾有人披叶食发饮血,无屋而居山石”,还有甘龙的《丽江府第简史》等地方志,也有不少类似的记载。这些记录反映了当时独龙族的生产生活状况。
清朝中叶,独龙江、怒江分为两段,分别归克木图千宗、叶芝图千宗管辖,隶属丽江木石知府。据清代袁《在的亲见所闻录》记载,自1730年起,独龙族每年都要用30斤黄蜡、15丈麻布、20张驴皮在贡布库向乾宗进贡。后来,贡布楚乾宗将独龙江上游捐赠给 *** 雍和宫,雍和宫通过在华容道考察藏族钱图向独龙族收取“穿越”费。昌普通(今公山县)雍和宫也收取“香火钱和粮食”,而贡布楚乾宗仍照常收取贡品。
每当有土司官来纳贡,都要另建草房供他住宿,用丰富的食物招待他,但又要强迫他分沙分盐,用不等价交换。如果贡品不足,他们将被强制为奴。此外,东方的傈僳族奴隶主经常翻越高黎贡山,掠夺独龙族为奴,激起了独龙族世世代代的反抗。最终因为实力悬殊而被无情打压。为此,残暴的奴隶主先后杀害了几户独龙族。并逼迫他们结成石头联盟,“绝不反悔”,愿意进贡或与人进贡,这叫“钱粮换骨”。
晚清时期,情况开始好转。
1907年至1908年,清朝派同时主管怒江和独龙江的丽江地区阿敦子(今德钦县)弹压委员会委员胡夏(湖南人)巡视怒江和独龙江。他带领100多名侍从、向导、丈夫从长普桶出发,翻越高黎贡山,来到独龙江,沿途向边境村落发放盐、布、针。他还任命袁玉才、何定安为“女丘总管”,取代叶智图千宗、雍和宫在独龙江地区的统治。作为历史上之一个以 *** 官员身份进入此地的人,他还撰写了有关风土人情的《怒Ku边关记》,叙述了行程,记录了风土人情,详细记录了独龙族的生活环境、生产生活状况,并在第三部分向清 *** 提出了加强边务、开发边疆的“十点建议”。
辛亥革命后,独龙江划归昌普同治边防局管辖。1918年改为长浦同治行政委员会办公室。1933年改为公山行政公署,公安局和区公所相继成立。民国时期政局混乱,独龙族处于 *** 察华伦土司和 *** 的双重统治之下。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控制,国民 *** 在独龙江实行保甲制,四保,每个行政村一保,每个自然村一保,并任命当地族长为保甲酋长,每三年更换一次。除了管理村社的日常事务,他还负责为国民 *** 收税。
1907年怒江“白哈罗教案”是当地藏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人民反抗法帝国主义的斗争。1913年,英国派出10多名武装人员,在英国上尉布里沙的带领下,从缅甸入侵独龙江。这激起了独龙族人民的愤慨,立即组织起来,坚决反抗。他们切断了敌人的粮食供应,埋伏在“侦察队”必经之地的吉塞卢线附近。布里沙爬线滑到河心时,被独龙俘虏。
正是由于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和屠杀,加上近代帝国主义的欺凌,独龙族深受其害,人口持续减少。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只剩下1700多人,几乎濒临灭绝。
1949年8月,公山宣布和平解放。1950年3月,公山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同年4月,正式改为“公山县”。10月,公山县人民 *** 成立。
本文由admin于2022-09-24发表在江苏SEO首页,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jppbj.cn/post/4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