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研究中心(加入易经协会多少钱)
- 林北杂谈
- 2022-09-23
- 132
作者:周珊
思想家传记
周珊,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周易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周易研究院院长。著有《中国逻辑史》、《先秦名家现代研究》、《周易文化》、《中国学术思想史》等。,发表过《从黄河文化到长江文化》、《中国文化中心的转移》等论文和演讲。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周易》是必备之书。儒家认为是“第一经”,“五经之首”;道教认为它是“三玄之冠”。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只是把它当成“算命书”。
其实《周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3000多年来,它一直是中华儿女行为的指导文本,也是“日用而不知”的精神家园。
据夏商周考,有易经。夏朝的易经名叫连山。商朝的易经,名归藏;周的《易经》被命名为《周易》。“上古三变”之所以名称不同,是因为三变的第一卦不同。
长期的洪水使夏初的人们仍然敬畏山,所以山的象征艮被列为六十四卦之首,命名为连山。商朝处于洪水控制后的农耕时期,人们崇拜的对象逐渐转向人类和万物诞生的土地。因此,象征土地的坤被列为六十四卦之首,命名为归藏。商末周初,长期的农耕活动使人们认识到,虽然人类和万物都是在大地上土生土长,但决定吉凶的首要因素是天而不是地,于是象征天的干被列为六十四卦之首,并在新朝定名为《周易》。
虽然名称不同,编撰时间不同,但《上古三变》都是通过占卜来指导贵族阶层行为和回忆的经典。易,末日、下月,意为“明”;易经是明白行动的路径的。
再进一步,《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都以此类推,说明了一类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代代人在阐释中获得智慧,在实践中体验真理,中国文化将在这类知识精英的阐释和实践中不断丰富内涵,不断发展。
在敌强我弱的时候,争取时间壮大自己是明智的,而不是胆怯的。
《周易》经历了从占卜书到思维工具书的转变。
从《左传》和《国语》中20多个谚语的记载可以看出,有事发生在前期。后期遇到事情,不用找借口。而是可以直接引用占卜图像或者卦爻辞,类比解决自己的疑惑。
春秋末期,孔子的“边巍三绝”标志着《周易》卦爻辞所蕴含的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战国后期,荀子提倡“善易经者不占之”,这标志着《易经》正式脱离了占卜的老巢,真正成为一部思维工具书。
隋唐开科举,唐太宗任命孔子后裔孔编纂《周易正义》,是学生阅读的首选。由此,《周易》正式成为仕途人士修身养性、理家治国、天下太平的必备书桌。
事实上,不仅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把周易思想作为管理社会事务的指南,不走仕途的人也把周易思想作为修身养性、家庭和睦的指南。明朝末年,有一个叫程志的书生,虽然不喜欢养自己的事业,但是他“钻研李逸,废寝忘食”。崇祯年间在吴县讲学时,“博采众长”。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在《周易》中得到了准确的概括。一句话,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取自《易传》对“干”的解释:“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众所周知的“潜龙,不要用”是自我提升的起点。这是一个人因为自身力量不足而采取的理 *** ;而“不用”就是后人所说的——一粒种子,它把根伸到地下,吸收水分和养分,最后破土而出。初始积累的时间越长,难度越大,对以后的整个成长发展过程越有利。
这个规律也体现在反对时量力而行。强弱是比较的结果;是咄咄逼人还是忍气吞声,要看时间和情况。敌强我弱,就要忍;这时候忍是智慧而不是胆怯,是为了争取时间积蓄力量,壮大自己。
一路走来,中华民族既有艰苦卓绝的斗争,也有忍辱负重的权宜之计。没有前者,后者就是没有主心骨的走私者;没有后者,前者往往成为半途而废的失败者。
忧患意识是自强不息的第二层内涵。忧虑是一种生存状态,忧虑感是一种预防这种可能的生存状态的预谋。古语有云:“君子终日劳苦,若晚间劳苦,则无可指摘。”意思是,如果你白天勤奋工作,晚上有节制地思考,就不会有灾难。
“还是往深处跳,不怨天尤人”是在坚持不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表达。身居高位,有如此强烈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的人,自然不会犯功亏一篑的错误。
“强而无憾”是一个人坚持不懈或跃入深渊的延续,是对如何把自我提升保持在最高位置的理性自觉反思。长期身居高位的领导,要有自我后悔的意识,不断自觉地认识自己的不足,检查是否有错误的言论或决策。这样的自我后悔需要理智和勇气去面对现实。自我后悔是衡量和检验那些长期生活在高位的人素质的标尺和试金石。
《干》卦中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包括了求贤若渴的内容,如“见有利于见大人”、“飞龙在天,有利于大人”等。在你事业的初期,你应该尽力得到有才能的人的帮助。当你事业有成,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你需要人才的协助来巩固和发展你现有的事业。
“仁德”取自《易传》坤卦的解释:“地势坤,君子以德而德”。
陶的“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个德高望重的君子,像“黄裳”一样藏在外衣下面,心甘情愿地跟随在国王身边;不要炫耀自己的才华,坚守顺从的美德;职位越高,越要谨慎。守口如瓶,不犯错,不争荣誉。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大致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神。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也面临着与时俱进的考量和调整,但这种精神的主要内容仍然值得进一步发扬。这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能够千百年来一脉相承,自强不息的最大原因。
准确而谦虚,你就能游刃有余地处理事情。
《周易》六十四卦把宇宙分为六十四类,每一卦都包含着一类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人们可以通过对卦爻辞的阅读和理解,并以此类推,有效地规范回忆事件的行为。晚年的孔子曾感叹:“我五十年学易经,也不过如此!”
魏晋玄学旗手王弼从言、象、意三个方面提出了“以言表象、以象表意”、“以象忘言、以得意忘象”的解释方法,进一步准确表达和明确了《周易》卦爻辞的名、言、意关系。
中国文化有一个核心概念:君子。君子有一个基本的性格:谦虚。谦的本义来源于《周易》中的谦卦。钱卦为“下艮上坤”,艮为山,坤为地。山的定义是高,这个高度是相对于地面的。本来高山自愿住在地下,这是谦虚。
谦虚的作用是“恒”,即圆滑、顺滑。性格谦虚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会很顺利。谦虚是有些人在创业之初或者地位不高的时候可能还能保持的一种性格;当财富多了,成就多了,社会地位高了,这种品格往往就渐渐丧失了。
所以“谦”卦说:“君子有终。”谦虚是一种只有绅士才能永远保持的品质。反之,谦虚是君子的必要条件。一旦你失去了谦虚,你就不是一个绅士。
怎样才能一生保持谦虚?“谦”卦经过“谦”、“明谦”、“老谦”?谦虚”等概念,阐述了在不同阶段如何保持谦虚。
当一个人正在读书,尚未涉世的时候,就应该积极培养自己谦虚的性格,并把这种性格的培养作为财富积累和实力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财富和权力的作用远远大于金钱甚至肉体和灵魂的力量。它能使一个人走入社会,开拓事业,即使遇到极大的风险,也能化险为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就是所谓的“涉山河,利国利民”。
但是,谦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也不是像金钱一样积累起来就能万事大吉的。谦虚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谦虚”就是谦虚之后要更加谦虚,谦虚的培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被名声冲昏头脑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疾病。“要谦虚”,如果你有了名气,仍然保持谦虚的品格,这是非常可贵的。
为自己骄傲也是通病。“老钱”,有功劳却不自满,有骄傲却不骄傲,一如既往保持谦逊的态度。这种君子风度,可能一时半会儿也难不倒;恐怕只有真正的绅士才能坚持下去。“谦虚一点,君子有终点,侥幸一点”是对始终不居功的充分肯定。
"?谦虚”,准确把握谦虚的分寸。身居高位的人,每天都要处理很多问题,面对最高领导和下属。把握世界卑微的方式和内容与世界卑微的方式和态度之间的差异和微妙之处,是一种复杂的技巧,也是一种智慧。准确把握适度的分寸,处理一切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吃亏”是高位者准确把握适度自由裁量权的必然结果。
谦虚也是有原则的。谦虚是一种美德,它的使用是随德而动的,但也有坚持原则的刚毅一面。比如不与邻富,用侵伐也没有坏处。正当利益被不公正的外部势力野蛮侵犯的时候,再说谦让就是投降主义。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反击,用正义来对抗不公。
无知变得充满知识,我们还是要保持“童心”的心。
它是经济的基础,人才是国家的基础。视启蒙教学为天地间六十四件事之一,居第四位,名曰孟。
占卜首先确立了启蒙教育的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明确教与学的关系:“土匪求孩子,孩子求我。”教与学的关系是受教育者主动向教育者求教,而不是教育者要求受教育者接受他的教导。教师的身份是道的代表,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教师要有尊严,所谓“师道尊严”。对受教育者来说,叫“读书”;对于教育者来说,叫“启蒙”。
第二个原理,卦,给出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你一开始就告诉别人,如果你一再亵渎,你就不会告诉他们。”李真。“古人占卜解决问题,祈求神灵保佑吉凶。一件事只能交代一次;如果一次占卜的结论不尽如人意,反复提问直到满意为止,显然是对神灵的不尊重。
启蒙教学的原则也应该如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必须得到解答。如果学生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不认真等主观原因,就同一问题反复向老师提问,老师应拒绝学生的提问,这样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学风。
启蒙分三个阶段。
启蒙之初,第一步是严格,第二步是坚持“有教无类”。教学要有奖勤罚懒的规则,让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严重违反学习纪律的人走上正途,这样才能根除进入社会后被束缚的后果。
但是,教育孩子的惩罚也不能过分。超出了学生能接受的限度,就会与“以言制囚,以言制缚”的宗旨背道而驰。在传统教育中,老师的桌子上有尺子。当发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调皮捣蛋时,可以用尺子扇他们的手。这种教育方式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逐渐退出农村私立学校。
在启蒙的初始阶段,还有一个如何对待启蒙对象的问题。孔子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其内涵比周文王时代更进步。孔子的“有教无类”,不仅包括不同资质的学生,也包括不同出身的学生。不管出身高低,贫富贵贱,只要他有心学习,都可以做他的学生。
启蒙中期涉及到如何端正学习和教学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到现在还没有形成求学志向的学生不应该包括在内,就像不要娶变心的女人一样。
需要指出的是,不纳入没有学习信念的学生和“有教无类”并不矛盾。包含不同资质的学生,是指启蒙初期因为资质差而不教学生;不包括对学习没有信念的学生,就是不包括经过一段时间的启蒙教育后仍未能专心学习的学生,也就是那些“见异思迁”的学生。
此外,《困且小气》对启蒙者在教育质量上提出了要求。“困在蒙古”指的是受固有的、过时的观念束缚,导致死记硬背、脱离实际的启蒙教育。这句批评“困蒙”教学的警句,对后来的教学影响很大。
在孔子的教学实践中,他首先对学生提出了“举一反三”的要求,并以颜回的“耳闻目睹”为榜样,启发其他学生远离“困于蒙古”。举一反三是孔子启蒙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启蒙教学第三阶段,从年龄上看,孩子已经长成男孩;从学术上来说,无知的孩子变成了知识渊博的青年学者。这个时候,还是要保持开学时孜孜不倦的“童心”,不要因为已有的知识而放松对未知知识的追求。
拥有大量的知识却依然保持开放的心态,是任何学习和被教的阶段都需要保持的状态。在荀子的书中,“学不可为”被列为第一篇的第一句话,可见我们对保持学习状态的高度重视。
总之,《孟卦》是前人在早期教学实践中探索经验的总结,是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先行者。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它可以对后世的教育实践起到重要的规范作用。(周珊)
本文由admin于2022-09-23发表在江苏SEO首页,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jppbj.cn/post/42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