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北杂谈 > 正文

儿童身高标准对照表2021(科学长高的 *** 男生)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

教你简单判断孩子身高是否“正常”

在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测试。照顾过宝宝的家长应该对下面两张图非常熟悉。请问:这两张成长曲线图反映的身体成长是否“正常”?我们会在文末揭晓答案。

需要简单解释一下:身体生长评价包括生长水平、生长速度、对称性,可以简单理解为与他人的比较、与自己的比较以及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生长曲线可以直接反映以上内容。如图1所示,前三条曲线在某一时间点的数据分别对应身高、体重、头围的生长水平。多次测量连接的曲线可以直接反映其生长速度,第四条曲线的身体质量指数值可以反映体型的对称性,即胖瘦。根据统计学原理,采用偏差法和百分位数法进行评价,评价等级分为:+2sd (> P97)为上[1]。

图1 5岁男孩的生长曲线

图2一个3岁女孩的成长曲线。

现在儿童健康门诊咨询身高的孩子越来越多。前段时间有个妈妈带着7岁的儿子来看病,只是因为妈妈觉得孩子又矮又慢,班里很多男同学都比她儿子高。

通过询问病史,我们知道男孩身高一直在P25水平,近一年来增加了5cm左右。他爸爸155cm,妈妈165cm。我跟我爸妈说:“如果孩子一直按照现在的生长曲线,最终可能会到166cm左右,但这也是正常的生长情况……”还没等我说完,我妈就特别惊讶的说:“什么!连一米七都没有?我还是想让他长到1.8米。男生现在就不能长到1.8米吗?”

这句话让我哭笑不得。现在男生都这么高了吗?

2021年出版的《儿童体格发育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以下简称《共识》)幽默地将这种误解描述为“部分家长提出违反生物规律的身高要求,甚至过分追求身高,滥用药物。”

图3自由插画师Moniga的作品

为什么家长对孩子的身高会有这样的误解?

我国经济条件改善后,儿童的成长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儿童的平均身高呈上升趋势,这可以通过下表的数据反映出来。表1和表2显示了四次国民体质监测中青少年体质测定的三项主要指标,并比较了2014年和2000年各项指标的差异[3]。

总的来说,青少年的身高在过去15年里一直在持续增加,这可能会给父母提出“不合理要求”的信心。但“遗憾”的是,男生的平均身高距离轻松身高1.8米还有一定距离,而且这种增长趋势已经开始逐渐放缓,并没有随着家长的主观预期而继续上升。

身高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内分泌、营养、环境、疾病和社会心理因素等。营养只占身高的一小部分,我们还是需要正视遗传对身高的决定性作用,避免“唯身高论”,盲目抬高身高目标值,过分关注身高甚至过度治疗[2]。

表1 2000-2014年青少年平均身体形态指标比较(男生)

表2 2000-2014年青少年平均身体形态指标比较(女生)

注:表1和表2来自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动态分析——基于2000-2014年四次国家体质健康监测数据。

家长也容易对孩子的身高增长速度产生误解。

除了“我家孩子比同学矮”之外,咨询门诊身高问题的家长最常提到的就是“我家孩子长得太慢了,今年身高基本没变”。进一步问家长,“孩子一年长多少厘米?”“不,我只是觉得不长”。这大概就叫“我的眼睛是尺子”。

图4自由插画师Moniga的作品

父母的身高焦虑从宝宝的婴儿期就开始了。很多新手妈妈总担心孩子4个月的时候长不好,没有前3个月长得快。这其实是一个正常的增长规律,因为之一年前3个月的增速≈后9个月的增速。如果他们保持3个月前的速度,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飞上天空,与太阳比肩吗?

图5自由插画师Moniga的作品

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具有独特的动态性、持续性、阶段性和规律性。身高增长有两个增长高峰,即出生后之一年,尤其是出生后的前三个月,以及青春期。2岁以后相对稳定,在即将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可能暂时生长速度较慢。因此,在评估增长率时,需要将年龄和成熟度结合起来。表3、表4[4]和表5[5]中的数据可供家长参考。

表3儿童青少年身高生长规律

表4儿童青少年体重增长规律

表5 2015年九城市3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测量值

注:来源于2015年中国九城市七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

家长如何简单判断孩子身高是否“正常”?

你可以好好利用成长曲线。《中国儿童体格发育评价建议》中有几条关于正确解读生长曲线的关键建议[6]:

1.定期连续测量比一次性数据更重要,可以获得个体的成长轨迹。

对于正常儿童,生长监测频率< 6月龄:1个月,6-12月龄:2个月,1-< 3岁:3个月,3-< 6岁:6个月,≥6岁:12个月。

如果产前、产中、产后存在高危因素,如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有必要适当增加监测频率。

2.受遗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体格发育存在个体差异。大部分孩子的身体测量应该是沿着自己的“轨迹”稳定地进行的,在两个主百分位线(或两个标准差)之间(P97、P75、P50、P25和P3是主百分位线)是正常的。平均分或者P50并不是个别孩子追求的成长目标。

3.异常生长的定义:儿童的生长水平或身体对称性< P3或> > P97,或生长曲线在系列测量中偏离原稳定生长轨迹超过两条主百分位线。当然,> P97也不是绝对不正常。比如一个身材高大匀称的孩子,体重一样> P97。

因此,通过定期的儿童保健密切监测身体发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发现生长偏差,可以在相应的专科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如果是在正常的成长轨道,就不需要干预,“唯身高论”只会增加无尽的焦虑。

最后,引用《共识》中的一段话:医生要引导家长认识到,平均分或P50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应该达到的“目标”。任何在参考值正常范围内并沿某一等级线上升的生长水平都是正常生长速率的有力证据。统计筛查“异常”并不是诊断疾病的唯一标准。那么文章开头的两条成长曲线正常吗?

更多免费指南,怎么才能拿到?

想之一时间获取最新指南?每次更新都有哪些亮点?新旧指南有什么区别?中外导游有哪些不同?......

如何免费下载原版指南?开个会员不用花钱,也不用翻墙。

解读你想要的指南

医生有所有的“儿科指南解释”

1.扫描码下二维码。

2.点击“立即下载”

3.打开医生站App点击专栏3.打开医生站App,点击栏目

4.在指南解读中找到“儿科指南解读”。

焦点栏

订阅专栏,每天读篇新指南! 订阅专栏,每天阅读新指南!

5.单击主页上的指南,搜索所需的指南。

6.点击邮件群发/分享微信好友,即可获取原文6.点击邮件群发送/分享微信好友获取原文。

下载医生站App,免费获取新版指南~

参考资料:

[1]《儿童保健科学》第三版出版[J]。中华儿科杂志,2006(03):205。

[2]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与代谢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委。儿童体格发育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21,59(3):6。

[3]张洋,何玲。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动态分析——基于2000-2014年四次国家体质健康监测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16(06):7-14。

[4],季,宗新南,等.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标准化生长曲线[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7):6。

[5]首都儿科研究所。2015年中国九城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18,56(3):8。

[6]《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组。对中国儿童体格发育评价的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012):887-892。

本文开头:医学界儿科频道

作者:儿科医生-GDM

编辑:文

版权声明

本文为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

-结束-

医学界在批准时力求其发表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不对发表内容的及时性和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也不承担因内容过时、引用资料可能不准确或不完整等原因而导致的任何责任。请有关方面在采纳或以此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