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北杂谈 > 正文

淘宝网皇冠店()

7月2日,一名昆明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店展板前驻足。

7月2日,“昆明学院人才店”入驻淘宝,引起外界关注。这家网店的“商品”都是“小鲜肉”——65名优秀毕业生,每个售价1000元。

昆明学院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刘娟娟告诉记者,“昆明学院人才店”的初衷是利用“互联网+”创新高校就业模式,帮助毕业生全方位向社会“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接受社会检验和企业选拔,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据悉,这是中国第一批以“商业化”形式出现的大学毕业生。

每人千元

还有“包邮”

【人才宝库】

淘宝“昆明学院人才店”页面简洁,首批上线淘宝的65名毕业生穿着印有昆明学院Logo的t恤。

点击“人才宝库”,一眼就能看到,人才有四种类型,分别是一带一路型、制造2025型、互联网+型、聚集精英型,每个毕业生付出1000元的价格。

昆大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刘娟娟表示,如果企业有意向从淘宝招聘毕业生,可以通过缴纳1000元的招聘意向基金来“拍”学生。学校招生就业处的老师会先核实企业资质和招聘意向,然后将审核后的企业信息提供给拍照的同学。通过电话、视频面试、线下交流,让学生和企业自主选择。

另外,不管是否达成就业意向,学校都会在一周后返还企业的招聘意向款。目前该店客服由学校招生就业部老师同学等15人担任。

“昆明学院人才店”店铺截图

视频展示学生的“卖点”

为什么学校会在网上“卖”毕业生?

[突出你的专长]

视频展示学生的“卖点”

杨青是旅游管理系的应届毕业生,她的视频上了“昆大人才店”的首页。视频中,她熟练地调制鸡尾酒,制作咖啡。

在2日上线的65名学生中,很多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个性和特长的视频。编号为“k045”的应届毕业生冯嘉豪也在视频中展示了自己的口语技能。在他的个人页面中,“宝贝详情”包括他的特点、就业意向、理想薪资等信息描述。

刘娟娟说,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商业化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工作,企业找人才。

截至当天23时,这家淘宝店的交易量为两份。

昆明学院是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它位于昆明国家级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

[跟进1]

“昆明学院人才店”经理梁国华是经济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的老师。大约两周前,他接到了开网店的通知,因为熟悉淘宝开店流程,有经营淘宝皇冠店的经验,所以被选中。

今年,昆明学院18个系的4500名毕业生将步入社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人,比去年增加22万人,创历史新高。让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是昆大领导的头等大事。

当日19时,梁国华告诉记者,店铺上线第一天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访客超过3万人,浏览量超过15万次。也有企业就部分学生的情况向该店客服咨询。

梁国华说,学校会对平台上的招生情况进行核查,比如要求对方提供工商税务、组织机构代码等信息,以此来验证企业的真实性。只有经过核实,学校才会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信息,比如成绩单,在校获得的奖项等。梁国华介绍,为了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淘宝的网页上显示的信息并不全面,甚至在用人单位与店家客服接触的初期,也不会提供学生的个人信息。

学校为什么不上招聘网站?梁国华说,其他招聘网站通常涉及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或者求职学生主动投简历。考虑到流量和平台,他们不预设只有HR(人力资源负责人)会看到这些职位信息,而是广撒网。

对于未来的发展,梁国华希望联合更多的高校,让学生和企业有更多的选择空。

[后续2]

毕业生愿意“触网”吗?

23岁的杨青(音译)是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年毕业,他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

杨青说,当他周围的学生去面试时,任何职位都有20个竞争对手,他们必须经过反复的“考试”。她觉得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却没有更多的渠道展示自己。

6月,杨青得知学校要开网店,能入驻的学生由各系挑选。杨青所在的系推荐了10个人,学校挑选了4个人,包括杨青。

城建学院的冯嘉豪也是65名“触网”学生之一。

“跟几家公司谈过了,还没找到满意的工作。与前几年相比,合适的工作正在减少。”冯嘉豪说,目前,他的1/3的同学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杨青和冯嘉豪一致认为,这次“触网”是展示自己的好机会,学校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不同的“卖点”。

记者发现,这65名学生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这些名字的来源是该校校办工作人员为65人“量身定做”的。

杨青“昆学院人才店”的代号是“k062”,名字叫“巧嘴美女,强势女公关,独一无二”。冯嘉豪在店里的名字是“镜头里的B-box男水利水电学长口技不错”。在这段话中,他透露了自己的水利水电专业背景,也介绍了自己的个人特点。

杨青告诉记者,刚进店之前,每个学生都写了自己的性格和特长,最后一个名字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做的一个定位,意在抓住每个人的闪光点和特点。

杨青起初也有疑虑,“我不知道如果信息被泄露和非法使用该怎么办”。后来我发现,学校为了保护他们,只公布专科、院系、专业。

目前,昆明大学此举引起热议,有网友调侃65届毕业生。

杨青和冯嘉豪对此不屑一顾。相比于批评,他们更关注平台带来的改变。“我们还年轻,就算有批评又如何?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信息,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季会有更多的机会。”

(据新京报)

网店“卖”毕业生

不要急着喝。

[评论]

文/李江

高校出售毕业生的网店是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网络尝试,其渠道拓展和模式创新正是国内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所欠缺的。

昆明学院开网店“卖”毕业生,真的是另辟蹊径。虽然有人质疑这是学生的“商业化”和“物化”,但这只是把线下的校园招聘放到了线上——传统的校园招聘通常是学校邀请用人单位进校园,然后学生去见他们。“人才店”把学生展示在网上,如果用人单位愿意“购买”,供需双方就可以见面了。

在我看来,大学为了促进就业,不拘一格,实现渠道创新,是值得称道的。其鲜明的价值也指明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改革的方向: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对人才和用人单位进行精准推荐。

对于网店“卖”毕业生的做法,舆论普遍担心:会不会泄露学生隐私,会不会在没有推荐的情况下骚扰学生;这是否只是学校就业的一个噱头。这并不是杞人忧天,但从涉事高校“人才买卖”的流程安排来看,已经做得很好了:看似遵循网购流程的框架,实际上与用人单位在网上发布信息,学生自主投简历,或者学校审核后推荐给学生,本质上是一样的,最终都指向供求关系的衔接。

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有些用人单位可能不会在网上“淘”人才。而网店“卖”毕业生的方式本身就有广告效应,拓宽了毕业生“找工作”的路径,也有助于用人单位“精准管理”。相应的,大学在“卖”学生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社会对自己学生的需求,从而调整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这里,高校招生就业处的“客服”做得怎么样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这就是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表面上看,用人单位通过在网上发布人才信息来“选聘”学生是一个简单的程序,但要“成交”,需要一个深入沟通和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负责就业的老师必须把服务做得更细致,如何给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对接,缺一不可。这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在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中长期缺位。根据教育部对高校就业指导的要求,应届毕业生与就业指导教师的比例通常为1∶500。以这种实力,相关老师登记信息、处理档案都来不及,更别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了。

如果“网店卖毕业生”能逼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无疑会在示范效应中带动更多企业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对于涉事学校来说,如果只是批量处理上传学生的图片,没有个性化的客服,他们的“生意”未必会红火。

说到底,网店“卖”毕业生是一种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网络尝试。其渠道拓展和模式创新对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有一定的启示。在毕业生就业难的大形势下,高校不应拘泥于“等靠”的僵化模式,而应多动脑筋,实现个性化提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