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北杂谈 > 正文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造句(不必说不必说造句50字)

简介:

在对美的探索中,我们常常陷入先天天赋和后天修养的困惑:天赋和努力哪个更重要?

很多时候,天赋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努力决定了一个人的下限,也决定了一个人目前能达到的高度。就绝大多数人的努力来说,还远远没有能力去争夺人才。

天赋固然重要,但天赋绝对不是奢侈品。很多人在某一方面很有天赋,但实际上没有多少人在这方面做了足够的努力。

本期习酒联合凤凰推荐一篇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著名散文:《禀赋与修养》。其中讨论的道理不局限于文学,可以作为一般理论。希望大家的话能帮助我们在奋斗中少一些迷茫,多一些坚定。

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就的。

天生的是禀赋,造就的是修养;禀赋是潜力和种子;实现栽培潜力,使种子发芽成树,开花结果。禀赋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但修养是要靠自己努力的。

有一句拉丁名言:“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就的。”这句话有着不可磨灭的道理,却常常被不努力的人说得有理有据。

愚钝的人说,文学一定要靠天才。由于我没有天才,我生来就不接触文学。即使我很努力,也无助于我的精神。一个智者说,我有天才,这就够了。努力不仅多余,而且显得是有缺陷的天才。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毫不费力就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两种心理都很常见,误解也不浅。文学的大门是敞开的。愚钝的人误以为它紧闭,不敢索取;聪明人误以为自己生在门下,不用摸索。他们同样懒惰,被拒之门外。

曾几何时,“天才”这个词被贴上了很多迷信和神秘的色彩。大多数人认为天才是上帝的依靠,与人力无关。近代有学者说是一种精神疾病,也有人说是“长期忍受痛苦”。这个术语似乎很难从科学上解释。我以为说“禀赋”比说“天才”好。

禀赋是先天的知识和能力。只有程度上的对等区别,没有绝对的区别。有的人得到的多,有的人得到的少。所谓的“天才”只是一种独特的天赋,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

虽然莎士比亚与你我不同,但你我并没有他所有的才华。只是他的多,我们的少。否则,他和我们在智力上毫无共同之处,我们无法认识他,欣赏他。除了 *** ,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欣赏文学的能力,所以他们有必要的文学资源。

不仅理解欣赏,你的创作也是合理的。文学是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艺术。一个人只要有思想有感情,会使用语言,就具备了创作文学的必备天赋。

就禀赋而言,每个人本来都可以投身文学;但是天赋有高有低,所以成为作家的可能性和在文学上的成就有大有小。我们不可能达到一切的巅峰。有一定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每个人都成为一流作家,不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每个人都能欣赏文学,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不仅是一个好的理想,也是一个可以实现和应该实现的理想。一个人要考虑的不是我要不要投身文学(这不会是问题,一个人不能欣赏文学,不能表达思想感情,无疑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而是我是不是一个职业作家,或者一个有教养的人是否应该有欣赏文学,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第二个问题确实值得考虑。只要有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欣赏文学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每个人都只有通过相当的努力才能达到,不能拿没有天才当借口;如果他想成为一名作家,他应该问问自己是否有特殊的文学天赋。

现代心理学家在对禀赋的研究中,经常把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分开。智能是普遍适用于一切对象的,有效的,就像一把钥匙可以同时打开多种锁;特殊智能只有应用于特殊对象时才会起作用,就像钥匙只能开一把锁。

比如,一个人的一般智力高,在读书、做事、打架、做生意等方面都比一个低能儿强。但是,读书、做事、打仗、做生意,每一项都需要一种特殊的智能。虽然每个人都可以做任何事情,但如果他的特殊智能在商业上,他在商业上的成就会比其他事业更强。对于一个具有特殊智能的物品,我们通常称之为“性接近”。

一个人要想成为作家,就必须亲近文学。如果因为性生活不亲密而不愿意当作家,也不是绝对不可能成功,但这有违你的才华。不成功的居多,浪费精力。世界上有很多人走错了路。可惜他们并不亲近文学,却是强势作家,耽误了他们在其他领域的才华。“诗人是天生的,不是创造出来的”这句话,对这种人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打击。

天赋只是潜力。

但是,这句话有一个语言错误。天赋只是潜力。如果潜力要成为现实,就必须人为地创造出来。就像花果的种子一样,生来就有能发芽成树开花结果的天赋,但很多种子因为缺乏人工培育,并没有发芽成树开花结果。能发芽成树、开花结果的种子,有一半以上是靠人力,再有才华的人也不行。一个人的天赋能否通过他在学习上的成就来实现也是如此。

即使一个人天生就有文采,如果不下大力气培养自己,也一定是年轻而不漂亮,华而不实。天才越聪明,他的成就越深,他的成就也就越大。

比如李白和杜甫,不能说没有诗歌天才,但读过他们诗歌的人都知道这两位大诗人所付出的努力。李白在人生哲学上有道家基础,在文学上从《诗经》《楚辞》到《齐梁诗》,他从来没有刻意去模拟他的诗。杜甫的诗,无字无源,世人皆知。他自述经历说,“读一本书破万卷,写一本书如神”。

像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这样的西方大诗人都是培养出来的。莎士比亚通常被认为才华横溢而非学识渊博,但谁能衡量他的学识深度呢?

医生说,只有医生才能写出他的一个场景;律师说只有学过法律的人才能理解他的一个剧本的术语。你说他不学医,不学法律之类的?我们都对他成熟作品的伟大感到惊讶,但我们忘记了他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改编前人的剧本上,在其中寻求技巧。这些只是几个例子。一个完全“天生”而没有“创作”的诗人,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孔子有一句关于学习的话最为人称道:“一个生而知之,一个学而知之,一个困而知之,一个知之。”这话没错,但也要看“知道”的对象。

如果你懂的是文学,我相信生来懂的不是,困来懂的不是。大部分作家都有能力知道。再加上“困于学习”的努力,知道的能力多了,“困于学习”的努力可能就少了。

牛顿说:“天才就是长期忍受苦难。”这也必须从逻辑的角度来看。长期忍耐不一定会有天才,但天才取决于长期忍耐。所有的成就都是这样,文学只是其中一例。

生下来的是禀赋,做出来的是素养。

天生的是禀赋,造就的是修养;禀赋是潜力和种子;实现栽培潜力,使种子发芽成树,开花结果。禀赋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但修养是要靠自己努力的。在文学中,修养涵盖的话题很广,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品的培养。

人物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是美学家们争论最激烈的问题。这里只能简单概述一下。一方面,性格和文学素养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关系。

魏文帝早就说过:“古今人不小心。”刘志峰和《文心雕龙》?程”一口气数出了十几二十个没有品德的文人。在齐梁之后还有许多更著名的例子,如冯延巳、严嵩和阮大铖。

在克罗齐美学家看来,这并不奇怪。艺术活动以直觉为基础,道德活动以意志为基础;一个超实用,一个实用,两者不重合。因此,一个人的道德成就既不能有利于也不能妨碍他的艺术成就,批评家不应该从他的人生故事中推断他的艺术个性。

但另一方面,文字是发自内心的,文字就像人一样。

情感是文艺的本源,气质和性格是思想和情感的典范。如果说思想和情感是纯粹的,那么文学和艺术是成比例的。如果气质和性格很深,思想和情感也很纯粹。

“仁人之言如雾”,“人之言知其所藏”。屈原对耿介的忠诚,陶谦的傲慢,李白的自我放纵,杜甫每顿饭对君主的奉献,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一切不仅仅是某一瞬间的成就,而是整个人格的表现。

不了解他们的人格,就永远无法透彻地了解他们的文学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作品的修养需要人品的修养。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致意见,“文以载道”的理论就来源于这一观点。

是人的有机体,直觉和意志,艺术活动和道德活动大概没有克罗齐那么清楚。古今之人虽然人品卑劣但文艺超群,是否在少数,可以用心理上的“双重人格”来解释。

在A重人格(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在B重人格(文艺)中是谨慎而真诚的,虽然他并不谦虚。这种双重人格是一种变态。俗话说的好,求产品彰显人品,这是真的事实。所以,一个人要想在文学艺术上有真正伟大的成就,必须要有道德修养。

我们不鼓励他做一个狭隘僵化的道德家,也不提倡所有作家在性格上走同一条路。文学作品需要勤于创作,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人物也是如此。一个作家必须有真诚的气质和崇高的心灵,但每个人的气质可以有独特的一种天地,每个人的心灵可以有独特的一对谷,不一定要和对方强,也永远不能和对方强。

其次,一般知识和经验的培养。文学艺术不仅是作者个性的表现,也是一般生活状况的反映。培养人格是一套功夫,为一般人生积累丰富正确的知识和经验是另一套功夫。这个可以分两层说。

一个是读书。

以往中国学者重视融经铸史,韩愈在《学记》中充分发挥了这一意义,最为详尽。读书的作用是储存知识和理智,开阔眼界,改变气质。阅读的范围越广,知识越丰富,判断力越强,心胸越宽广。

在现代,一个学者不仅要学习自己的经典,还要涉猎现代的科学问题,否则他的见解必然是偏颇的。当然,这很难。

首先要精选,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无用的书籍上;第二,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涓涓细流终成河;第三,要有哲学的远见和科学的客观分析。否则不吃就不吃,学习就足以摧毁我们的精神。二是实地观察体验。这对文学创作来说,甚至比读书更重要。

过去,中国的学者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一是为了增长见识,二是为了吸收大自然的壮丽大气和深邃神秘的趣味。其实这种“气”和“趣”,不仅在自然界中可以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许多著名悲喜剧和现代小说的精神正在让位于名山大川。观察的最大作用不仅仅在这里,尤其是在人类感情的物理方面。文学是超现实的,但又离不开现实。虽然它创造的世界有时很理想,但又不能不具有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现代现实主义者声称文学必须有“凭证”,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如果你想写某一类社会或某一类人物,你必须对那一类社会中那一类人物的外在生活和内在生活有透彻的了解,这就需要更多的观察和更多的体验。要正确观察,深入体验,你最好加入他们,和他们过一样的生活。你的生活越丰富,你对人性的理解就越深刻、越宽广,你的作品也就越真实,才不会雾里看花。

第三是文学本身的修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学的工具是语言。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语言,实际上,我们需要有使用语言的技能。这似乎很容易,因为大多数人每天都在使用语言;但这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文学要用普通的语言才能产生不寻常的效果。

作家对语言的理解必须比普通人更准确,然后才能运用自如。他必须了解汉字的形、音、义、组织,以及音、义、组织对读者的影响。这应该包括文字学、逻辑学、语法、美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曾几何时,人们在做文言文时非常重视小学(文字学),已经看到了工具的重要性。对我们来说,用文体写作比用文言文更难。一种语言有它的历史渊源,不研究文言文中使用的语言就不能做文体写作,同时要特别注意通俗语言。对于文言文的知识,有很多专门的书籍可供参考,对于通俗汉语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还是靠作者自己努力探索。

在现代中国,一个人要想做出一流的文学作品,不用说,如果只讲国学,他必须有深厚的修养,必须能言善辩,讲得好。

运用语言的技巧,一部分是基于对语言的理解,一部分是靠虚心模仿前人的例子。文艺必须止于创作,但必须从模仿开始,模仿就是学习。

最简单的办法是选100篇左右的范文(能有多扎实;不用,一百篇就够了),仔细研究每篇文章的意思布局,分段造句用词,尽量理解透彻。然后,读成朗诵,揣摩声音的节奏和精神,让它不仅沉入脑海,也沉入肌肉。

这一步做好了,再拿这些模型去模仿(原名“模仿”)。模仿可以从有意逐渐变成无意。习惯成自然。尝试各种不同的风格,然后在最适合自己的风格上下功夫,再结合各种风格的长处,成就独一无二的风格。以前做古文的人,大多都经历过这种训练。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好的学习风格的方法了。

以上谈文学素养,只是举了几个很棒的例子,但并不代表它做到了文学素养能做到的一切。只要想想这几点所需要的功夫,就知道文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做到的。

【版权说明】本文作者朱光潜,图片来自网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