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今年多大年龄(谁能压住属马人)
- 林北杂谈
- 2022-09-17
- 118
海派中医因其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生命力,与时俱进。这一时期,上海涌现出一批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我国中医界的最高荣誉——国医大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近日,2022年上海市属医院“市民健康普及周”暨“医院开放日”带来“大医精诚创新”线上直播。中国的医学大师们谈到他们的医学道路和健康理念,他们都谈到了“心”。
慢性病防治需求日益突出,中医智慧现已超群。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6亿,占总人口的18.9%。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国医大师石齐教授直言,对于中医骨伤科医生来说,慢性骨骼和肌肉疾病是主要关注的问题。
以慢性颈椎病为例,20多年前发病率是1%-2%,现在是20%-25%,而且发病率还在上升。再看腰椎病,现在发病率不低,达到25%左右,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此外,慢性关节病也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史直言,慢性骨关节病的高发病率带来了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对医疗的新要求,影响了个人的生活质量,从而提出了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如何更好地预防此类疾病。
早在20世纪90年代,石齐就提出了“慢性骨骼肌疾病”的概念,并将相关的预防方法应用于临床。他认为,慢性骨骼和肌肉疾病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年龄密切相关。衰老后,骨骼和肌肉都在老化,这是人体的一个自然退化过程。但他特别强调,大多数疾病都不是一天突然发生的,而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其根源就埋在青年时代。因此,在疾病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在概念上给予关注。
无独有偶,国医大师颜教授也带着大众认识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四个层次——“未病先防、未病先救、未病先愈、未病先愈”。
颜世贞特别指出,所谓“治病救人”,就是如果感到胸部隐隐作痛,或者到了高发年龄,就要提高警惕,在疾病的萌芽阶段就要引起重视。另外,该病往往有一个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定期随访,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以免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对于心梗患者,他也表示,有些患者经过抢救出院后,可能会觉得“困难”,但其实“障碍”还在。植入一个支架后,梗死的血管疏通了,但梗死的根源还没有去除。所以,调整和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还是很重要的。
“中医治病的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医的智慧在疾病发展的很多阶段都是有意义的。综上所述,主要是先把病切断,这样病就不会进一步发展了。”严世贞说。
中医药在防治疫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值得深入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疫情防控第一线始终有中医。在这个古老的中医宝库里,蕴藏着什么抗击疫情的密码?严以今年春天的沪战“疫情”为例,说我们经历了一个艰难的防控过程。特别是疫情严重时,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每晚组织中医专家诊断重症病例,通过中西医合作抢救了大量老年危重病例。可以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上海坚持中医药全程干预和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说,中医工作者在从事临床防治的同时,也进行了临床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比如发现,对于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用中药干预后感染率风险可降低40%;无中医药干预的密切接触人群阳性检出率是干预人群的3-6倍,可见中医药在预防感染中的作用。
“上海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中医药方。对无症状感染者和高危人群的研究,首次证明了中医药干预对缩短转阴时间、降低感染者重症率的作用。”严认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上海较早的中医药参与和干预,在姐妹省市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有借鉴和推广作用,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对养生也有很多误解,要高度警惕违背科学的“养生”。
疫情过后,很多人对健康极为关注,“养生”是市场和公众关注的热点。
颜世贞直言,现在的养生节目很多,但其中也有很多错误的观点。比如现在营销养生概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饮食。因此,一些人建议吃一些特殊的东西,声称它可以增加抵抗力,减少疾病甚至癌症。“如果你听到这种话,建议你提高警惕,想想是不是符合中医‘中正中和’的养生理念,是不是出了问题?正常的饮食应该是素食主义者和广泛而全面的类别相结合。”
那么,怎样才能“中立公正地保持健康”呢?颜教授提出了四点建议:人与自然的和谐、身心的和谐、饮食与运动的和谐。简而言之,天人合一强调人要顺应天气,天人合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规律作息。身心合一强调的是对身心的呵护。饮食和运动的结合,讲的是生活中饮食和运动的概念。
颜世贞还特别给出了“动静结合”的小贴士:人们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没有必要炫耀过度的运动。“老了,要为老服务;等你老了以后,你就不接受老了。”(记者唐)据
来源:文汇报
本文由admin于2022-09-17发表在江苏SEO首页,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jppbj.cn/post/43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