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北杂谈 > 正文

桂林四绝(广西桂林十大特产零食)

视频加载...

桂林自古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自秦始皇开凿灵渠,开始出现在统一的中国版图上;西汉时的石安县建立,是第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唐朝到明朝,广西是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近代,这里是湘江战役红军青山埋没的地方,是侵华日军无法摧毁的抗战文化城。

桂林的山,连根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弯弯曲曲,清澈如镜;山中溶洞众多,洞内怪石众多,别具匠心,从而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岩美”的“桂林四绝”。在这些山川之间,桂林人锤炼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独特的品格,憎恶腐败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从而造就了桂林独特的人文气质。在悠久的历史中,桂林孕育了丰富的廉政文化,千百年来,这种文化像水一样浸润着这座城市。

桂林的诚实可以从紫罗兰身上学到。“唯一的爱莲叶是泥巴但不沾。清而不恶。它中间直,外面直,不乱窜。香味远清,婀娜多姿,种得好。可远观,不可逗。”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写下的这首《爱莲说》,传唱千年,孕育了桂林“百年清官村”,这就是周敦颐后人繁衍生息的江头村。江村位于桂林灵川县甘棠的江西河畔。从明清到民国初年的200多年间,居住在这里的周后裔有168人,其中五品以上官员37人。他的官职从代理两江总督,担任政治特使和省法官,下至知府和知府等。,他的职位遍布全国,形成了世代为官的传统。所以有很多“父子秀才”、“四代翰林”、“五代五知府”的故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江头周氏子弟承袭先祖周敦颐的理学文化,为官以“贪一分利,断其子孙,枉民窃男女”的警示信条,清官辈出。

秀美的山水孕育了桂林人聪慧的灵气,也锻造了桂林人“青涩婉约”的气节。报道称,自隋三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广西共有进士1119人,其中桂林占600余人,占全国半壁江山。广西共有12名尖子生,其中8名来自桂林高中,占三分之二。难能可贵的是,《to be no.1》中的这些人才能够清正廉明,在担任北京高官、 *** 要员后,清清白白地做官。其中,晚唐诗人曹野写《官仓鼠》讽刺贪官污吏;不畏强权执法的宋代御史周伟:从嘉兴调到河南任巡抚助理的王一德,被明万历皇帝授予“天下第一清官”的称号。清代“岭南儒学派”陈宏谋,编著了古代官宦家庭家庭教育的重要教材《五伦家规》...这些古代圣贤和清官,以他们的站立,形成了一幅古代八桂廉洁文化的画卷,缓缓展开,成就了一幅辉煌的四奇。

退役军人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内参观。退役士兵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桂林是一座山水城市,也是一片红色沃土。在 *** 亲自关心下修建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曾经为抗战前线开辟生命线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市中心的《王久日报》旧址、三多路三联生活书店的石碑、香山公园门口的国防艺术学会浮雕、六合路巴金故居的碑文...遍布桂林的红色印记见证了1926年以来桂林第一个中国 *** 组织的建立。在桂林开辟红红火火的传播之路,直至红军长征三渡桂北、红军突破湘江,谱写了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接着在抗战时期,陶行知、夏衍、欧阳予倩、田汉、巴金、艾青等众多文化名人齐聚桂林,掀起了抗日文化运动的 *** ,解放战争时期桂北人民武装斗争迅速发展的历史。历经几十年沧桑,这些红色文化基因早已渗透到山山水水之中,成为推动桂林发展的强大力量。

桂林日月双塔夜景桂林日月双塔夜景

除了山水,桂林还有很多风景文化可以深挖。比如桂花文化,就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遗产。众所周知,桂林是一片桂树林。桂花,桂林的花。每到金秋十月,整个桂林都浸泡在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中,更显妩媚多情。桂林种植桂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证据是考古学家在桂林南郊曾皮岩洞穴遗址发现的桂花花粉。在唐代,桂林的桂花是众所周知的。唐代诗人王昌龄高三时在桂林写道:“岭上梅花侵深雪,归来犹闻桂花香。”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桂林做官时,大力推广桂花的种植。清代诗人魏源在《扬帆漓江》中写道:“百里榕树作海,千年桂树作巢。”可见桂林的桂花成林论早已名副其实。建国后,桂林开始大规模种植桂花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是“无园无桂,处处无桂”,全市桂花树总数超过1200万棵。

清风飘逸,山河同辉。桂林深厚的廉政文化成为桂林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廉政桂林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走街串巷,驻足观望,你会发现,自古以来的清廉精神就像山和水一样,支撑着桂林人对清廉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和价值认同。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文化史中学习修身、齐家、为官、治学,汲取前进的力量,创造桂林美好的政治生态。

桂林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诗和山水诗

“如果你不是唯一的一个,你会发现自己在一个城市的中心。”"桂林山水甲天下,其玉美不胜收."…桂林自汉六年在献县建城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都被桂林山水之美深深折服,创作了五千多首桂林山水诗。这些诗歌颂了桂林的山川之美,也让桂林的山川充满了人文历史气息。

如果说桂林山水诗的鼻祖是南朝、宋代文学家颜延之的话。颜延之,其词引申已久,史称“文美一时”。颜延之在桂林任职期间,曾写下一首诗,“若不是你一个人,你会看到一座美丽的城市。”据考证,这是历史上第一首描写桂林山水的诗。桂林主峰独秀峰的名字由此而来。一句短短的十字架诗句,既写出了杜秀峰的形,又写出了杜秀峰的神,堪称形神兼备。

自颜延之以来,由于桂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气质,从古至今,诗人们慷慨激昂,用优美的文字,唱出了一首又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篇。

桂林的山水诗以唐代诗人的作品最为著名。宋·文志、王昌龄、白居易、杜甫、张继、韩愈、李商隐等伟大作家为桂林创作了流传至今的山水诗。比如杜甫的“五岭热宜人,独桂林。”白居易的“桂林无瘴气,柏处有清风。”韩愈的“江左青洛带,山似玉簪”李商隐“神护青枫岸,龙动白石。”王昌龄《不在乎猿鸟,天冷水长流》。

在到达桂林约800年后,南宋官员兼诗人王在桂林吟咏千古绝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流传至今。无独有偶,近800年后,这首《明路宴劝驾》于1983年被文物工作者在独秀峰龚燕阅岩入口处的一块摩崖碑上发掘出来,向世人揭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由来。

在现代,桂林的山水之美和人文之美也深深打动了许多名人。何敬之深情吟咏:“情如爱深,梦如梦美,如漓江之水”;徐悲鸿被桂林的山水震撼了。“人间有天堂,天下第一山水,桂林阳朔!” *** 留下了“春风、水、船、岸上的奇峰”董称赞:“漓江春水绿,细雨霏霏。两岸一望无际的群山,小船停泊在连笔峰下。”(周)据

桂林宝鼎瀑布全景图桂林保定瀑布全景

刻上不朽的石雕

“唐碑望安,宋碑望桂林。“桂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山水、石雕文化。自唐代以来,大批文人墨客来到岭南,抒发对山川的热爱,题写题名和诗词,几乎到处都是悬崖绝壁,给桂林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

如果你在桂林的七星公园漫步,你会看到龙隐洞和龙吟岩两处摩崖石刻。这两组石雕,以其“绝壁几乎处处,壁上全是石”的壮丽景观,令世人震惊,被誉为“八桂洞之冠”。1965年被辟为“桂海碑林”。桂北森林有220多处石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20世纪70年代最早的石刻是唐昭宗甘宁元年张军和刘崇贵所作的《杜鹃花吟诗》。宋代有130多处古迹,其中最著名的是大熊座埃塔峰岩壁上的“龙图美宫论说”石刻。

“龙图梅公”是指北宋著名政治思想家梅芝,隆图阁学士。他在景祐初年担任肇州(今桂林市平乐县)知府时,觉得当时来岭南的官员都怕处处瘴气,在官位上无所作为,甚至害民。他写了《深奥五病论》,篇幅只有120字,列举了租税、监狱、吃喝等弊病。50多年后,南宋邵熙元年,广南西路上的转运,让朱熹妍认为梅芝的文章缩短了时间,写了跋对其进行评论,并刻在当时官员经常到访的龙隐岩口最显眼的位置,希望对以后的官员起到警示作用。《龙图梅公李硕》因其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一直受到北宋至近代学者的高度赞赏和广泛赞誉。1963年3月,郭沫若游览桂林,游览“龙图梅公李硕”后,留下一首诗说:“榕树楼墙头遮,梅公李说警愁。”

在龙吟岩石刻《龙图美公论说》旁边,是宋代的另一个石刻《石碣堂》,其题词是曾三次出使晋国的官员方心如。嘉定六年,方心如被从广西梯店监狱调到转运法官。巧合的是,方心如的父亲方也担任过这一职务。在任期间,方在桂林做了许多好事,深得民心。百姓听说方心如来上任,“长辈迎悲欢”。嘉定八年,方心如为了展示父亲的功绩,警醒自己,修缮了父亲的办公室,命名为“天下节堂”,以示世代节操长存,也表达了以父亲为榜样,勤政为官,为民服务的决心。(王建勇)

桂林龙脊梯田景区桂林龙脊梯田景区

(本文发表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2年第17期;作者:桂林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保传承中心副主任、桂林市纪委监委宣传部副部长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