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尼亚进程「俄罗斯宣布退出博洛尼亚进程」

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是2023年5月29日主持二十届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德国是世界公认的教育强国,各评价维度表现优异,综合教育实力强劲。同时,德国也是世界上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德国目前是世界上第四大留学目的国。21世纪以来,为了提高作为科研基地的国际竞争力,增加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吸引力,加强国际人才的培养,德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教育开放的政策。分析研究德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和发展经验,对于加快我国教育对外开放进程、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推进高等教育学制国际化,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国际化以1999年启动的“博洛尼亚进程”为标志。作为欧洲国家共同参与的改革,博洛尼亚进程旨在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提高欧洲高等教育体系在国际上的地位。为了实现这一基本目标,各国制定了六项具体措施:提高不同国家学生文凭的可比性;建立以本科和硕士为主的两级学位结构;引入学分制;提高大学生、教师、研究人员和行政人员的流动性;促进各国在高等教育质量控制方面的合作;在课程和项目设计中体现“欧洲维度”。

博洛尼亚进程彻底改变了德国高等教育,将传统的两级硕士-博士学位制度转变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度,引入了统一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并采用标准化的文凭补充说明高等教育学位和相关资格信息,促进了学生和学者的国际流动,提高了德国的学术资格。

提升前沿科研水平,吸引国际顶尖人才。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德国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是德国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德国一度是世界学术和科研中心,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下,德国不再拥有昔日的学术地位。为了重新增强德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全面提高德国在世界上的科研地位,德国于2005年提出了Exzellenzinitiative计划,并在该计划中投资了46亿欧元。“卓越计划”主要致力于德国大学研究生院(Graduiertenschulen)、卓越集群(Exzellenzcluster)和未来计划(Zukunftskonzepte)的建设,以提升科研后备人才的能力和质量,促进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推动德国顶尖大学的发展。

“卓越计划”的实施取得了预期效果,德国在发表科研论文、研究机构合作和世界大学排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作为“卓越计划”的延续,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于2016年制定了“Exzellenzstrategie”。“卓越战略”取消了对研究生院项目的资助,由原来的三个资助项目改为两个,即卓越集群和卓越大学。其中,卓越大学的创建延续了之前的理念,继续加强德国顶尖大学的建设;卓越集群是新战略的核心,旨在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加强跨学科和跨机构的科研合作,引进国际顶尖科研人员,培养青年科研后备力量。自2018年以来,联邦和州政府每年为“卓越战略”提供约5.33亿欧元的资金。

提高德国大学在世界上的声誉和德国作为科研基地的吸引力,将有助于德国从根本上赢得国际学生、学者和教师的青睐。在大量资金和保障的支持下,德国不断加强国际人才引进,持续推进教育对外开放。

提高课程和教学的国际化程度。

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不仅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德国大学将国际化作为其现代化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和教学的国际化为学生提供了拓宽国际视野和增强跨文化能力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积极和自信地参与跨国世界网络。

hochschulrektoren-konferenz(HRK)建议大学为所有学生提供通用外语和专业外语的学习机会,在所有学科课程中注入跨文化和国际元素,并在充分考虑自身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关注学科课程的全球维度和多元视角。部分学科可有针对性地使用外语和国际教材,将反映国际理论、方法和学派的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考虑工程和自然科学学科中不同的国际应用领域、规范和标准。课程和教学的国际化还要求将国际内容融入学生的成绩评估中,例如要求学生共同撰写文章或在国际团队中展示他们的成就。高校还扩大学生在外企、研究机构、学校以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国际职业领域并获得深入的跨文化技能。

为了进一步培养具有国际经验和跨文化能力的教师,德国联邦教育和科学研究部资助DAAD奥斯威辛学院启动了“Lehramt。国际”项目。资助师范生出国实习或参与国内大学的国际化项目,使未来的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全球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融入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并以专业和真实的方式在课堂上讲授相关内容。

开设英语国际专业也是大学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德国大学有近2000个英语教学项目(包括英德双语项目),涉及数学和自然科学、法律、经济和社会科学、工程、语言和文化研究、医学、农业、林业和营养科学、艺术、体育、兽医等专业。例如,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法国格勒诺布尔工业大学和法国波尔多大学由比利时列日大学和芬兰阿尔托大学联合设立的工程专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先进材料”提供为期四个学期的英语硕士学位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技能,还可以对专业课题有深刻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能力。他们还将在模拟的专业环境中接受项目管理、团队激励、创业精神和口头交流等软技能的全面培训。

积极开展跨国教育

跨国教育是指跨越国界提供教育的活动,涉及教师、学生、课程和办学机构的跨国流动。德国的跨国教育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基本的合作形式是德国大学与外国大学联合设立的课程学习项目,如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与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国立经济大学联合设立的国际经济学德语课程项目;德国最具特色的合作形式是德国大学共同支持建立外国独立大学,如越南-德国大学);在胡志明市。规模较小、数量较少的形式是德国大学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如慕尼黑工业大学设立的德国科技学院-Tum Asia亚洲分部。

德国跨国教育项目的主要地区是北非和中东以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022年,德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全球35个国家的54个地点开展跨国教育项目,提供349门专业课程,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达到3.6万人。

通过跨国教育,德国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

有效推进对外教育援助

在教育对外开放过程中,德国积极实施教育援助。经合组织2021年的报告显示,德国以272.55亿欧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官方发展援助国,对外教育援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联邦教育和科学研究部、外交部、州和地方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都积极参与实施教育援助。

德国的对外教育援助主要通过双边教育援助进行,而多边教育援助的规模不断扩大,主要通过金融合作、技术合作、职业培训、科研和大学合作、派遣专家和援助人员以及提供财政捐款进行。

对外教育援助不仅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还有助于提升德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进而将其转化为德国的软实力。

利用数字化促进教育对外开放

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推动德国教育对外开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积极利用数字发展机遇提高全球合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数字化使新的学习形式成为可能,打破了时间空限制,促进了教育流动,为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为实现教育对外开放的数字化发展,德国政府和大学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开展各种国际远程教学和学习项目,开发在线课程平台,并将数字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合作。

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对数字化国际学习课程的需求,德国联邦教育和科学研究部还提供500万欧元,于2020年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共同启动了“Internationale Programme Digital”项目,支持德国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国际数字化课程,使大学具备进一步数字化发展的能力和框架条件,并继续开发新的数字化课程。

在教育对外开放过程中有效利用数字媒体、创新教学和学习工具以及虚拟数据交换平台,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助于塑造德国的新教育形象。数字化学习课程为新形式的跨文化交流带来了机遇,也为提高德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立可持续的国际教育合作框架。

教育国际合作一方面为教学、学习和研究创新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也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更多专业和学术发展的机会。鉴于世界上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国际教育合作正变得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在建设教育强国和教育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德国致力于制定明确的国际教育合作指导方针和原则框架,并定期进行审议,以构建可持续的国际教育合作体系。

2020年4月,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发布了《国际高等教育合作中的莱特林和标准》。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大学国际合作的指导原则:合作战略和治理、联合教学、联合研究以及大学作为跨国大学空。(1)在战略和治理方面,德国大学应与国际合作伙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和平等的合作关系,提供专业管理,共同界定各自的职责、决策结构和资金的平衡分配,并遵循基本的法律规定和秩序。(2)在联合教学方面,高校应确保课程内容和方法的自由以及学术观点的交流和表达,促进教学项目的联合开发和实施,确保课程质量并促进学生的国际流动性。(3)在联合研究方面,高校必须确保合作研究的自由和平等,尊重科学、道德和法律标准,促进研究人员的国际流动。(4)作为重要的跨国空室,高校应促进跨文化对话和跨国校园的建设,创造欢迎文化,提高其语言能力并促进多种语言的使用。

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国际合作需求日益增加。为规范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对外合作,确保国际合作顺利开展,德国成立了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中心(GOVET)协调办公室,代表联邦政府在核心领域开展工作,并通过其“Runder Tisch”处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合作,交流和收集相关信息,为合作提供专业知识支持。在与国际伙伴的合作中,德国联邦政府还注重双重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五项原则:(1)国家、企业和社会伙伴需要分担责任。(2)专业工作过程中学习。(3)接受国家职业培训和考试标准。(4)确保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培训者具有培训资格。(5)提供制度化的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研究以及职业教育咨询和指导。德国以可持续和基于需求的方式支持伙伴国家,并以实践为导向,有效地将双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具体内容纳入各自的国际教育合作体系。

充分发挥专业组织的作用

德国还特别重视专业机构和组织在促进教育开放方面的作用。在人文交流和海外传播领域,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和歌德学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德国最重要的学术交流资助机构,德国学术交流中心通过提供奖学金支持促进学生和学术人员的国际流动性,并帮助大学扩大海外联系。在其2020年发表的“DAAD-战略2025”中指出,有必要通过国际交流加强教育和科学的卓越性和前瞻性,促进国际合作,承担全球责任,为发展与和平做出贡献。该战略确定了三个行动领域:第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和资助潜在的高素质人才,来自德国和世界各地的优秀申请人将有机会接受优秀教育或进行各种学术水平的研究。二是支持国内外高校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构建专业网络,为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力量。第三,将自己定位为当前关于大学和科学国际化讨论的思想领袖,以及政治和公民社会决策的行动者,并通过专业知识促进国际合作。

在德国外交部和联邦教育科研部的支持下,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资助了许多开放教育的发展项目。例如,“Deutsch-Pakistan sche for Schungskooperationen”项目针对在德国成功完成博士学位的巴基斯坦青年学者,资助他们通过联合研究项目继续与德国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以加强国际毕业生与德国的联系,促进巴基斯坦青年学者的发展,并通过科研合作为巴基斯坦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Forschungstudientien für Doktorandinen und Doktorandanden”计划支持在德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在国外开展研究活动,扩大德国大学博士生的学术交流网络,并与国际团队和外国研究人员保持积极的合作和交流。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还于2020年推出了新的“博士研究奖学金”项目,以更灵活的奖学金分配方式支持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实现奖学金申请的规范化管理。2021年,包括欧盟项目在内,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资助了超过13.5万名德国人和外国人,其中包括4121个教育对外开放项目,总预算为6.35亿欧元。此外,约有500名教师通过德国学术交流中心项目在110多个国家的大学担任2-5年的青年学术教师,主要从事德语作为外语、德语语言学、法律、经济、历史等相关学科的工作。这些外籍讲师被视为德国文化的代表和德国形象的传播者。

作为活跃在世界上的德国文化机构,在德国外交部、欧盟、德国其他联邦部委以及国内外基金会和企业的支持下,歌德学院致力于促进德国、欧洲和世界的相互了解,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推动德语普及,支持文化和科学的自由发展。目前,在98个国家有158个歌德学院。歌德学院为全球10万多所学校提供高质量的德语课程,并推动德语教师的进一步培训和资格认证。歌德学院提供广泛的课程,包括普通德语课程、职前语言课程、社会和文化研讨会以及远程在线和自学课程。每年,全球有超过50万人在歌德学院或其合作机构参加德语考试。通过广泛的学习和信息服务,歌德学院为来自国外的学生和专业人士提供了重要支持。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德国的做法和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是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提高中国大学的教学科研质量和国际声誉,吸引更多国际人才来华发展,鼓励更多大学走出国门,利用自身优势学科和资源到国外办学。二是重视课程和教学的国际化,培养学生和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供具有全球素养的优秀人才。三是充分发挥专业组织作用,以世界可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升中国软实力。四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留学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助力教育开放战略实施和教育强国建设。五是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制定教育国际合作标准规范,保障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良性可持续发展。(作者孙晋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傅慧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生。)

来源:中国学者(2023年第8期)

作者:孙慧

原创文章,作者:江留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ppbj.cn/jbk/53212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