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北杂谈 > 正文

2020有效游戏身份证号码(不用身份证号登录的游戏有哪些)

在“旅行限制令”下,许多孩子钻了空子玩网络游戏。

未成年人暑期沉迷网络游戏问题调查

跳伞,着陆,伏击,正面交锋...7月30日,暑假里一个普通的下午,李阳阳(化名)盯着手机屏幕,双手操作,喃喃自语,在网游中带领队友冲锋陷阵,终于赢了一局。按照相关规定,这个时间段不应该是即将升初中二年级的北京男孩的网游时间。

去年8月30日,暑假即将结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各网络游戏企业在周五、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每天20:00-21:00只能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旅游限购令”后的第一个暑假,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网游平台的防沉迷系统审核趋严,不少电商平台加大了对游戏账号买卖和租赁的管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未成年人沉迷网游;与此同时,仍有部分未成年人通过在社交平台租号、买号等方式突破防沉迷系统或面临验证,一头扎进网络游戏的世界,无法自拔。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虽然主管部门不断出台政策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游戏的时间,但由于家长、学校、社会预防沉迷的干预机制不到位,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网络黑灰产看中了这部分需求,提供相关服务谋取经济利益,亟待整治。

电子商务交易控制

租号买号不再容易。

2020年至2021年,记者多次报道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发现一些电商平台出售、出租游戏账号,甚至出售身份证号,成为未成年人躲避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重要途径之一。今年夏天,记者调查发现,电商平台出售、出租游戏账号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但由于平台加强了监管,限制未成年人“突破”防沉迷系统。

记者尝试在某单一电商平台租用游戏账号,但要在该平台下单,需要先填写实名认证信息,符合“18周岁以上用户”。在另一个电商平台,直接搜索“租号”,页面上方会弹出“守护未成年绿网计划”,规定禁止实名认证≤18周岁的用户购买网络游戏账号。

记者在电商平台上进入多家相关店铺后发现,店铺的“宝贝详情”页面均有平台自动生成的“消费提醒”: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平台规则,购买网络游戏需年满18周岁。

据相关店家介绍,租借号码流程如下:玩家根据手机系统和运营商选择不同价位和租借时长的账号;下载玩家的“号码加载器”或“游戏盒”软件,用客服给的密码“解锁账号”,开始游戏。

但上述过程“拦截”了未成年人——使用“号码加载器”必须通过姓名和身份证号的独立实名认证。当记者向客服咨询如何跳过实名认证时,平台自动弹出“禁止未成年人购买”的提醒。一些客服明确表示,不会向未成年人出售此类服务。

即使通过成人身份认证使用“数起器”跳入游戏,记者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现,网游平台也会跳出防沉迷系统拦截,要求人脸识别认证。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以前通过绑定“过夜身份证”和“窃取”身份证号码来“突破”防沉迷系统的方法似乎已经不再有效。

在网上贴吧,某工作室贴出了一份号称“能够破解人脸认证”的文件。经过联系,记者了解到对方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做一个通宵成人信息覆盖。即用户在游戏中使用的身份信息改为过夜成人ID信息,“如果改了就是150元”。

记者支付150元后,对方用网游平台严格审核,假身份证未通过认证,需要用真身份证,对方认为价格太低,以各种理由要钱。记者要求退款,对方直接拉黑了记者。

据内部人士透露,所谓的“破解”其实是利用成年人的身份证信息,而不是直接破解游戏系统本身。“说能破解系统可能是诈骗”。

所谓“盗取”身份证,是指一些网站平台提供大量身份证号码,或者可以生成虚拟身份证号码,供游戏使用。但记者选取了三家网站提供的多个身份证,在网游中输入后都无法通过实名认证。

社交平台是隐藏的。

以代练的名义打游戏

虽然在一些大型电商平台购买游戏账号的道路逐渐被堵死,但未成年人拥有一个成年人的游戏账号并不难。记者调查发现,在社交平台上,很多热门网游都有供玩家自行交易的渠道。用户无需身份认证即可租买号码,有的甚至“求助”破解防沉迷系统或人脸验证。

相比于电商平台的购买和租赁需要经过诸多“考验”,这种“1V1”的沟通模式让双方的交易更加“直接”。一个用户在游戏聊天中发帖说有两个账号可以租用。记者添加了他的联系方式后,对方表示可以按小时、一天、一周出租。收费标准为每小时6元,每天20元,每周66元。直接转账和“中介”都可以。

对于记者担心的实名认证问题,对方表示租借者不需要任何认证:租借者只需要点击登录界面左下角的“扫码登录”,选择社交账号授权登录,将弹出的二维码截图发给主人即可登录进入游戏。

记者租了两个小时,登录和使用过程中没有任何限制。

采访中,多位家长和未成年人向记者反映,一些未成年人为他人提供有偿练习服务,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网络游戏角色升级上。一些未成年人觉得玩游戏可以赚钱,一举两得,并以此为荣。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找到一名未成年练习生,其个人信息一栏显示今年17岁。这个代理说他在学校的时候只能晚上接单,假期可以全天接单。收费取决于“老板”的需求。20元到40元的段位可以“走平台”,即通过第三方交易平 *** 成交易。

据业内人士介绍,代练陪练有一套成熟的运营体系,即“俱乐部”——由若干玩同一游戏、各具特色、服务态度良好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称为“主管”,购买代练或陪练服务的玩家称为“老板”。“导演”会在提供游戏玩的交友平台上找到需要练习和玩的玩家,抽取一定佣金后将订单发给玩家。

记者下载了两款提供游戏玩的交友软件,发现这两款软件注册时都没有年龄限制。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所属的“俱乐部”一般只允许成年人一起练习和打球,并明确要求不得听命于未成年球员,否则将被踢出“俱乐部”。“然而,许多俱乐部没有这样的规定”。

有些家长被蒙在鼓里。

上瘾的危害显而易见。

李阳阳告诉记者,他和他的同学在无限制地玩游戏时有自己的“妙招”。他的方式简单直接——用父亲的身份证注册游戏,玩的时候让父亲看一眼(人脸识别)通过。“我父亲大概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想看一看”。

北京市民刘敏(化名)的儿子上六年级,今年暑假沉迷网络游戏。“他爷爷之前淘汰的手机被他拿走了,还下载了几个网游和同学一起上网玩。”让刘敏不解的是,孩子们连身份证都没有,他们是如何避开防沉迷新规的?“不都需要实名认证吗?这些游戏平台有漏洞吗?”

经过仔细观察,刘敏找到了答案——用和李阳阳一样的方法寻找爷爷。

记者发现,使用父母身份证注册游戏是未成年玩家最常用、最便捷、成本最低的方法。这其中,有的家长听之任之,有的家长不知情,被蒙在鼓里。

有家长说,夏天难得让孩子放松一下,多玩游戏也没问题。有的孩子由老人照顾,老人只管吃饭,穿暖和的衣服,不管网络问题。有家长大呼“冤枉”,说孩子以学习需要为由要刷脸认证,没想到会玩游戏。也有家长表示不知道防止青少年沉迷的规定。

2021年11月5日发布的《中国游戏行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通知》实施后,85.8%的未成年人在玩游戏过程中受到了防沉迷限制。其中,有42.8%的未成年人直接向父母索要过身份证,甚至有11.3%的父母不知道未成年人索要身份证的目的。

此前有媒体报道,家住浙江杭州的余先生称自己卡里丢了7.5万元。他查了消费记录,发现游戏充值费用有200多。一问,原来是他13岁的儿子把充值的钱花了。之前每次儿子让他洗脸,他都会配合。

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显而易见。

上海市法学会青少年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Xi·佩志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告诉记者,一些游戏商家在开发网游时会在游戏中设置成瘾机制,比如设计好看的游戏皮肤和互动机制,让玩家组队作战,增强粘性;同伴效应也让未成年人想要停止玩网络游戏。他们每天交换游戏内容,不参与游戏就无法融入群体。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不仅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还会对其思想和情绪产生巨大影响。比如未成年人会在模仿游戏中暴力血腥。"云培智向记者介绍了自己接触过的一个案例。一个17岁的孩子连续三天在网吧玩CS(反恐精英)游戏。他出去吃饭的时候和别人发生了矛盾。他拿起旁边的凳子打对方的头,反复打。事后,他说他误以为自己还在游戏中。

在这方面,刘敏也有同感。儿子爱上网络游戏后,不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视力也迅速下降,反应能力和理解能力一落千丈。“我每天就是想打游戏,但平时都带他出去玩,也很自闭,不愿意和人交流。”李阳阳的姐姐发现,“李阳阳的暑假生活似乎只有玩游戏,人也变得越来越内向”。

治理网络黑灰生产链

家校联动,加强监管

如何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

根据报告统计,54.8%的家长希望通过直接监控未成年人游戏时间或开发手机管理软件来了解和控制孩子的游戏状态。事实上,目前已有多家游戏公司建立了家长监督平台,但相关数据显示,只有20%左右的家长加入了该平台,大量家长没有加入或从未听说过这类平台,因此家长监督平台并未完全发挥作用。

郑宁提出,要加强对游戏账号租赁、交易等网络黑灰产的整治。“无论是电商平台上的游戏账号租赁、交易等业务,还是社交平台上个人之间的账号租赁或出售业务,其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违法。”

他分析,网络安全法规定,我国将实行网络实名登记制度,网络运营者应当为用户提供网络接入、域名注册等服务。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同时,规避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违反了网络安全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还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除了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要想真正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还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关注和努力。家长要尽到监护职责,控制未成年人上网时间和权限,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上网公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有效陪伴。“郑宁说,学校和家长也要共同努力,同时,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引导青少年合理分配时间; *** 、学校、社会公益组织要加大投入,提供优质的公共资源,让孩子拥抱自然,提升审美,开阔视野。

“家庭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孩子使用网络的自由时间主要在家里。未成年人保护是一个社会治理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如果只着眼于技术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技术是基础,但教育是关键。”Xi培养理论。

除了必要的监管,有专家提醒,部分孩子从过去日常接触网络游戏的状态中抽身。在过渡期,可能会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不适,需要家长进行相应的开导和预防。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之前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城乡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的内容选择和时长上存在一定差异。城市未成年网民更多使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站、新闻、购物等应用。,而农村未成年网民使用短视频、动画、漫画等娱乐活动的比例高于城市。

对此,裴建议,应加强对农村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农村地区的学校也应采取更多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记者赵丽实习生赵依依)

来源:法治日报

0